「國」「郭」之間
一直覺得「國」跟「郭」兩字存在某種關係。一個粗淺且不成熟的想法如下:
早期的「國(或)」是「國野」裡的國,也就是比較多人聚集,且有政府/管理者/貴族所在的地方,這時的「國(或)」是沒有牆的,每個「國城」也都是一家之封地。
原本西周初期的「國」指封國,也指「城市」的國(國野的國),畢竟每個封國就是一座城,沒什麼好區分的。後來隨著春秋戰國的兼併,周王室以外的諸侯封國領土越來越大,所領也不再侷限於一城一地,這時一個封國裡有多個城市,「國(或)」字的概念有歧義了,於是出現了新的概念以作為區分,開始有了「縣」與「縣城」的概念。每個城市(不管是封國、國都或縣城)也逐漸開始有了城牆作為防護。城牆作為城市的指代,最初可能也稱為「國」,或以同音稱呼,直到後來需要區分兩者,而又以「邑」字旁造了個「郭」字來專指外圍的那個城牆,即所謂「內城外郭」。內城外郭的「內城」,可能指的是貴族或政府核心或宗廟外面那層保護,而「外郭」則是涵蓋到國人所居住之地。而後來郡縣制普及之後,很多也不在分內城外郭了,就只有縣城的城牆作為守備之用,後世對「郭」字就開始與「城牆」的城字合用(如「城郭」指城邑、城市,而不特指「牆」),甚至兩者混用了。
也就是說,國野之分的 guo 與內城外郭的 guo, 其概念上所包含的範圍是一致的。都是「國野」裡的整個「國人」包含貴族所居住的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