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字計數

日常生活中常用正字計數,在電腦上紀錄時,偶爾想類比這種計數結果,卻無相應的符號文字可用,思考了一下,覺得可以「一丁下不正」五字替代。效果如下:

某甲:正正正正丁
某乙:正正不

上面範例如果直書排列或許更有感覺。

希望有朝一日正字的前四筆能夠列入 #Unicode 標準


後來查了一下,目前的 Unicode 已經有收入正字計數符號,位於 U+1D360..U+1D37FCounting Rod Number 區,分別是 U+1D372, U+1D373, U+1D374, U+1D375, U+1D376 五個符號,但是很多字型檔案尚未支援,包括號稱沒有豆腐的 Noto Fonts 目前 (2024/10) 也顯示不出來。


在找正字計數的 Unicode 資料時,找到 Ken Lunde 與 Daisuke MIURA 在 2016 年申請加入正字計數符號的提案書 (Proposal to encode five ideographic tally marks), 裡面出現一則範例吸引我的注意:

assets/images/digidepo_805763_0076.jpg|page 136 of 理論統計学:訂正 (Riron Tōkeigaku: Teisei) by 呉文聰 (KURE Ayatoshi), published in 1895 by 富山房 (Fuzanbō)

吸引我注意的點在於,上面這本書用了「丁」和「下」來代表正字計數的 2 和 3。這是 1895 年出版的書,看來這個問題百多年前就有人有類似想法。


另外在 Tally marks - Wikipedia 有列出四種 Tally Marks:

  1. 直槓法 assets/images/Tally_marks.svg.png
  2. 正字法 assets/images/Tally_marks_3.svg.png
  3. 方塊法 assets/images/Tally_marks_2.svg.png
  4. 點線法
    assets/images/120px-Dot_and_line_tally_marks.jpg

我覺得方塊法跟正字法都有共同的優點,一豎一橫一豎一橫,好記且型態易辨認。直槓法的 2,3,4 不易區分,也容易加減差一筆就畫上斜線而導致記錯;而點線法不方便一眼看出數字。

方塊法與點線法的符號均未收入 Unicode 中。


最後,在 L2/15-328 (Proposal to encode tally marks) 這份 Proposal 中有看到,在日本還存在著另一套類似正字計數的方式,用的是「一二三王玉」等五個字。

外部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