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
一直以為「雜」字的左半是「卒」的衍化,例如卒下加兩點。今天看了說文才知道,原來左上方那個由「亠人人」構成的部件是「衣」的變形。與卒無關。

雜,五彩相合。从衣,集聲
雜有另外一個寫法,襍,从衣从集。這樣看就明白多了。《說文》裡的篆文,集下的木是置於左側,因此也就演變出今日雜的寫法。這種「看似兩個不同的字,其實源自相同構件」的現象,個人覺得還蠻有趣的。

然後在日文中,左上的「衣」簡化為「九」,變成「雑」。「从衣集聲」去了前半。這寫法並非日本獨創,應該是中國早已有的俗字或訛字。在《字彙》与《正字通》均有錄此字。


到了簡化字,又直接取俗字的左半,成為「杂」。「从衣集聲」的痕跡就不在了。「杂」的寫法在古文獻中目前我只見到一處,在遼代字書《龍龕手鏡》裡,但与「雜」字無關,而是以「朵」的俗字存在。

倒是清刊的《目蓮記》中有出現「
寫到這想到一個有趣的。「木林森」分別是一二三木,那再上去呢?
- 𣛧:壯族的生字 (sawndip),也是越南的喃字。還有兩個同構字,這兩個同構字 Unicode 有編碼但目前 (2024) 絕大多數字型未收錄,字義這裡就懶得查了。

- 䍒:上半部其實是「网」部。
- ⿰木五:這是日本人名用字,也見於「韓國歷史情報統合系統」及「韓國最高法院漢字系統」。
- ⿰木六:一樣是壯字。
- 朼:右半其實是匕首的匕。
- 朳:無齒耙。與上一字一起讓我聯想到「枇杷」
- 杂:就是本篇的主角了。